朝鲜人民的“救命鱼”:我国人不太吃却让吉林大发其财
说起“明太鱼”,南边朋友或许一脸懵,觉得这姓名听着像是哪个古代将军的外号。
但在朝鲜半岛,尤其是北方的咸镜道一带,这条鱼可不是一般的存在,它曾在饥馑时代救了不计其数人的命,被称作“救命鱼”,甚至在一些家庭被当作吉祥物来供奉。而这段鱼与人的情感纠葛,还得从几百年前讲起。
故事发生在李氏朝鲜王朝时期,那时候的朝鲜,不光是战乱频发,天灾也一个接一个地往上叠。旱灾、水灾、虫害,轮流上阵,粮食颗粒无收,大众饿得皮包骨头。
但即便如此,朝廷仍旧照常收税、派徭役,可谓是“灾上加税”,大众苦不堪言。依据史书记载,那场灾荒继续了十余年,最终导致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人口逝世。换句话说,十个人中就有三四个活活饿死。
可就在这场浩劫中,滨海大众的存活率却显着高于内陆。听起来如同是因为他们可以出海捕鱼,但工作远没那么简略。
那时的渔民即便捕到鱼,也有必要上缴为贡品,若不上交,不只鱼被没收,人还或许被拉去服苦役,连口汤都喝不上。那么,他们是怎样熬过这段漆黑年月的?
答案是一种后来被称为“明太鱼”的奥秘鱼类。据朝鲜文人李裕元在《林下笔记》中记载,这种鱼开始是由一位姓“太”的渔民在咸镜道明川郡海域偶尔捕到的。因为从未见过,渔民不敢随意吃,便献给地方官试吃。
官员品味后大为冷艳,问鱼名,世人皆摇头,所以他爽性因地制宜,用“明川”的“明”和渔民的姓“太”,起名为“明太鱼”。
这位官员脑子也不模糊,发现这是个宝物,便鼓舞渔民会集捕捉,作为贡品上交。而因为明太鱼的产值不错,渔民还能留下一部分自用,日子逐步好转。就这么着,这条鱼成了滨海大众的救命稻草。
后来,明太鱼也逐步融入了朝鲜民族的饮食文化和精力寄予。时至今日,在朝鲜半岛以及我国延边区域,仍然保留着在搬家倒闭时挂鱼干祈福的习俗。民歌《买明太鱼》唱的也是这条鱼的故事,可见其位置之高。
而咱们今日所说的“明太鱼”,实际上的意思便是学名叫黄线狭鳕的鱼,拉丁名为 Gadus chalcogrammus。它不单单是朝鲜人民的救命鱼,更是全球渔业经济中的明星选手之一。
它首要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冷水海域,从白令海、鄂霍次克海、日本海,一直到美国阿拉斯加沿岸都有散布。这种鱼对水温十分灵敏,爱吃浮游生物,喜爱三五成群地生活在100到300米深的海水中。
黄线狭鳕有个特别牛的身份——它是世界捕捉量第二大的经济鱼类,仅次于凤尾鱼。你没看错,这种我国人不太吃的鱼,竟然是全球渔业经济的国家栋梁。
惋惜的是,自20世纪以来,黄线狭鳕的资源量阅历了过山车般的动摇。上世纪三十时代到达高峰,接着从四十时代到六十时代暴降,到了七八十时代又回光返照地昌盛一阵子,九十时代后再次急剧下滑,进入21世纪后简直接近溃散。
在这样的大布景下,黄线狭鳕的捕捉和加工变得特别的重要。而在这条“世界鱼”的产业链中,我国吉林,悄然成了最大赢家。
说起来很有意思,黄线狭鳕在朝鲜半岛的位置堪比“鲤鱼跃龙门”,在我国本乡却简直没什么存在感。除了东北尤其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居民外,全国大多数人对明太鱼的认知底子停留在“明太子”这种日本料理上。
特别是南边人,看海鲜的眼光太挑了,鲍鱼、海胆、带鱼、黄花鱼轮流上桌,底子轮不到这条“长得有点像鳕鱼”的小家伙。
可就在咱们不太吃它的一起,我国却成了全球最大的黄线狭鳕加工国。你没有听错,每年我国加工的黄线万吨,其间绝大部分来自俄罗斯、日本和美国的远洋渔船。
数十亿块钱,直接或直接带动了数万人工作。一个本来不起眼的鱼种,竟然成了吉林经济版图中的“隐形冠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