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汝明:抓住毛主席胃的男人独创“毛氏红烧肉”誉满天下
在韶山的纪念馆,工作人员在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,发现了生前的食谱和相关记录。经过详细的研究,们一致认为:“毛主席是凡人时代最不平凡的人!”的食谱和菜谱共计23份,这些资料虽然数量不多,但每一份都弥足珍贵。这是因为毛主席的身份特殊,他的厨师会在每次做饭后销毁菜谱,以免泄露给敌人,从而造成潜在的威胁。那时,国内局势动荡不安,若敌人掌握了毛主席的饮食上的习惯,可能会加以利用,危及到毛主席的安全。因此,存下来的这些菜谱,有的写在笔记本上,有的用信纸记录,更不可思议的是几张贴在一起,字迹也各异,显示出当时并没有过于正式和郑重的记录方式。
的专属厨师程汝明,被誉为“国宝级烹饪大师”,为毛主席做饭长达22年。在这期间,程汝明每次做饭前都会制定菜单,经过批准后,抄一份带到厨房,并在饭后销毁。这一流程在程汝明的记忆中非常深刻。他回忆说,自己有一个特殊的责任,那就是要精准把握毛主席的饮食上的习惯,了解他每一道菜的口味喜好。程汝明通过细心观察,逐渐总结出毛主席喜欢的食物,包括红烧肉、豆豉腊肉、豆豉苦瓜、辣椒圈、鱼头豆腐、盐水鸡和一小盆饺子,再加上中午剩下的菜,这样的一桌年夜饭,常常是毛主席的最爱。
年夜饭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它始终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。在程汝明的回忆中,每到过年,毛主席的笑容总是特别多。当程汝明做好年夜饭后,他站在主席面前,想和毛主席聊聊。毛主席看到程汝明站在自己旁边,便换了个方向坐,面向程汝明,笑了出来。程汝明看到主席笑了,也不禁跟着笑。毛主席问他为什么笑,程汝明回答:“主席乐了,我也乐了。”
毛主席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国家领袖,但他身上依然有着浓厚的家乡味。作为湖南韶山人,毛主席十分喜爱辣椒。程汝明虽然来自山东,对辣椒的口味并不习惯,但他为满足毛主席的口味,细心观察毛主席的饮食上的习惯,尽可能地调配符合他口味的菜肴。毛主席十分喜爱红烧肉,但这种红烧肉与我们常见的做法略有不同。程汝明刚开始做红烧肉时,毛主席绝对没动筷子,程汝明感觉到很困惑。后来,他才发现,毛主席有一个特殊的禁忌——他不吃酱油。原来,毛主席年少时曾在家里的酱油作坊看到过酱油发酵时漂浮的蛆虫,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从此,毛主席再也不吃酱油了。
为了符合毛主席的口味,程汝明特意研究了如何用糖色和盐代替酱油来做红烧肉,最终做出的红烧肉不仅咸甜适中,而且味道极为鲜美,毛主席吃后十分高兴,并且每次吃这道菜都吃得非常干净。这道不使用酱油的红烧肉,后来被称为“毛氏红烧肉”,成为了毛主席的最爱之一,也因此广为流传。
除了红烧肉,毛主席还喜欢吃湖南腊肉、辣椒菜和苦瓜等浓烈口味的食物。无论是在哪,毛主席总是偏爱这些具有家乡风味的菜肴。即便是在北京,毛主席也时常要求程汝明做这些带有湖南风味的菜肴。对于腊肉,毛主席尤其喜爱,几乎所有送来的腊肉都被他接受,然而腊肉的制作往往离不开酱油,程汝明巧妙地用豆豉代替酱油,成功地调配出了毛主席喜爱的豆豉腊肉,毛主席吃了之后大为赞赏。
程汝明的厨艺并非一蹴而就,他从小家境贫困,早早便开始帮家里干活。后来,他因缘际会进入了天津的一家西餐馆打工,逐渐学到了烹饪的本领,并在西餐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1950年,程汝明成为了国有铁路的员工,并于1954年被调到毛主席的专列担任厨师。起初,程汝明只是偶尔帮助主厨李锡吾,但跟着时间的推移,他逐渐承担起了更多的烹饪工作。由于他精通中西餐,程汝明被毛主席任命为专列上的主厨,成为了毛主席的私人厨师。
在毛主席的日常饮食中,大部分菜肴都是家常便饭,但他也偶尔品尝一些西餐。尤其是在接待外宾时,毛主席会尝试一些西餐,虽然他并不常将其作为正餐。但对于中餐,尤其是湖南家乡的菜肴,毛主席始终情有独钟。他很喜欢鱼,尤其是小鱼头,程汝明经常为他炖上三斤重的大鱼头,毛主席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。
程汝明不仅在烹饪上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,而且由于他为人忠诚厚道、谦和细心,毛主席也对他非常信任。在工作中,程汝明对毛主席的饮食上的习惯了解得非常透彻。他知道毛主席喜欢什么,讨厌什么,甚至会为毛主席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创新,比如在毛主席喜欢吃的葱花饼里偷偷加入猪肉,尽管毛主席最终发现了这件事,并命令不再做大饼,但程汝明的细心和机智赢得了毛主席的好感。
总的来说,程汝明的厨艺不仅为毛主席的生活增添了色彩,还成为了毛主席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他不仅为毛主席提供了美味的食物,也在毛主席忙碌的工作中带来了一份温暖和关怀。程汝明的一生也因此而充满了光荣和成就,他的烹饪技艺不仅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,也被后来的人们所铭记。